当前位置:古文学馆 >民间故事 > 正文

义犬报恩

2020-09-15 15:14:06 37

民间有“犬不八年,鸡无六载”的说法,原意是指狗活了八年,鸡养了六年之后,就会出现妖异之事,后来引申为老狗、老鸡年龄大了,可以通人性。

成年狗的智商大约和六七岁的孩童差不多,和人相处久了,理解能力逐渐变强,善于以肢体语言、叫声和人类沟通情感。

古籍中有很多关于义犬的故事,今日我们分享一段清朝顺治年间义犬救助恩人的段子。

《物犹如此》记载:“顺治丙申秋,有太原客,南贾还,策一卫,橐金可五、六百。偶过中牟县境,憩道左……”

清朝顺治十二年(公元1656年)秋天,有个太原客商,骑着一头毛驴,驮着五六百两白银,从南方返回山西。

客商途经中牟县(今属河南郑州)境内,在路边歇息的时候,发现有个少年扛着一根木棍,上面捆绑着一条狗,他也停下来,坐在路边歇息。

那条狗向商人发出“咿咿呀呀”的声音,仿佛是求助一样。

客商觉得这条狗一定是少年偷来的,不是贩卖,就得杀掉吃肉,于是大发慈悲之心,和少年商量,把这条狗买下来放生了。

少年发现客商行囊鼓鼓的,认定里面一定是银子,于是暗暗跟踪至僻静之处,用木棒将商人给打死了,而后将客商的尸体放在水边的小桥下,用沙子和芦苇掩盖后,背着客商的行囊,悄然离去。

少年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,岂不知客商救下的那条狗却远远发现了这一切,它悄悄尾随少年来到他家门外,记住了周围的环境之后,径直向县衙跑去。

此时,县令正准备升堂问案,两班衙役威风凛凛,口呼“威——武”。

那条狗(此后应该称作义犬了)直接进入大堂,“据地叫号,若哭若诉,驱之不去”。

县令感到很惊诧,于是对义犬说:“你有何冤情啊?我可以派遣县吏跟你一起去。”

义犬仿佛听懂了一样,呜咽着,引导县吏走出县衙的大门外,径直来到客商被害的地方。

义犬“向水而吠”,县吏掀开芦苇,发现了客商的尸体,立即返回向县令汇报。

因为案发现场的证据有限,一时间无法找到真凶,县令一筹莫展的时候,发现那条义犬又出现在大门外,呼号且跳跃着。

县令于是又对义犬说:“难道你知道凶手在哪儿?我可以派人和你一起去查找!”

义犬再次带路,县令派遣几个差役尾随着狗狗,大约走了二十多里地,来到一个僻静的小村庄,义犬在一户人家门前停下来,义犬径直而入,恰逢那个恶少年在院子里。

义犬异常兴奋,呼啸跃起,咬住了少年的手臂。少年的衣服被咬破,鲜血淋漓而出。

几个衙役一拥而上,将恶少年抓捕起来,押往县衙,恶少年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。

县令经过审讯,得知赃银尚在,于是派衙役去少年家中取来,经过查验,发现包裹里有一个小册子,记录着客商的姓名和住址。

县令判处少年死刑,听后发落,随后将赃物收归官府库房。

义犬又在大堂前狂吠不已,县令不知何意,心里嘀咕:“客商虽然死了,可是他的家一定还在,这包裹里面的银子应该归谁所有?这条狗狺狺不已,难道它是在想这件事吗?”

县令于是派遣衙役,前往客商的家乡太原,义犬也尾随而去。

到了那个客商的家中,其家人这才听说他已经死去,得知银两尚在,客商的家人异常悲伤。

客商的儿子收拾好行装,跟随着衙役一同来到中牟县衙。

此时,那个行凶的罪犯恶少年已经病死在狱中。

县令命人把客商的包裹取出来,当众验收核对之后,交给了客商的儿子。

客商的儿子背着父亲遗留的包裹,护送着父亲的灵柩返回太原,义犬一路上护送着客商的灵柩,远远跟在客商儿子的身后,跋涉数千里地,一路上晓行夜宿,如同一个“人”一样。

《物犹如此》的作者、清代翰林徐谦在文章结尾处评论说:缺乏忍耐难以成就大事,假如这条狗在客商遭遇侵害的时候,奋不顾身扑向恶少年,虽然可以称之为英勇无畏,但于事无补,反而因此会同时被害。

义犬没有选则去直接和恶少年搏斗,而是默默等待时机,悄悄跟踪凶手,找到凶手的住处,而后去官府申诉,直到清楚凶手已经难逃法网,才现身撕咬凶手,与衙役合力擒获凶手。

古时候的荆轲、聂政、张良、豫让这些侠士都没有获得成功,而这条狗狗却成功为恩人复仇,不仅在于大堂狺狺申诉,更在于它有着奔走于千万里之外的奇特与豪壮。

我虽然为客商的遭遇感到悲伤,却又为他有着这样一位“沉默的朋友”而羡慕不已。

标签:善恶报恩贪婪

热门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