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古文学馆 >民间故事 > 正文

百年老街上的仁义面馆

2020-11-19 16:57:19 19

清朝乾隆年间,在扬州有一家知名面馆仁义面馆,这家面馆每天只做九十九碗面,多一碗都不会做。

这面馆掌柜是李掌柜,李掌柜做的金丝面,远近闻名,切出来的面条细如头发,韧劲十足。

面条煮好后,面虽然细,但都散而不断,加上汤汁之后,令食客们连连称赞。

面馆开了几十年了,天天爆满,每天开店到下午就打烊,店里的规矩卖到九十九碗打烊。

李掌柜有一个儿子叫李强,从很小就跟爹学做面,做了十多年了,做面的手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了。

虽然说李强做面的水平已经跟爹差不多了,但李掌柜一直不让李强上面案,只让他打下手。

为此李强多有怨言,不明白爹为什么有只卖九十九碗的规矩,嫌爹赚钱少。

但李掌柜每次都以李强做的面火候不到位为由,不让他接手面馆。

这一天,李掌柜接到岳父老家来人传信,他岳父得了大病了,需要他回去照看。

李掌柜只好交待好李强,让他在自己不在的这几天,店里的一切都听哑巴叔的。

李强心里犯嘀咕,为什么要听哑巴叔的啊,这店是他们家的,而且李强对哑巴叔在店里拿那么高的伙计费很不满。

哑巴叔的拿的费用,占了店里一半的利润。

哑巴叔每天只负责在锅里捞面,店里其他的事情都是自己跟爹在做。

当天下午,李掌柜就起程走了,留下李强跟哑巴叔俩人在店里。

当面卖到九十九碗的时候,李强还想多卖,但哑巴叔不捞面。

让面条一直在锅里煮烂,李强没有办法,只能先打烊,明天开店了。

李强打烊后,睡在床上难以入眠。

第二天,店刚刚开门,李强找到哑巴叔“这些年你在店里没得功劳也有苦劳,但是咱家店小,养不起那么多人。我知道我老汉给你这些年开得工钱不算少,起码养老不成问题。我多付你一个月的工钱……”

哑巴耳朵并不聋,听得分明,愣怔了一下。

“我老汉也是这个意思,他不好明讲。”陈厚趁热打铁。

哑巴点点头,去收拾东西了。

李强叫来了媳妇一起帮忙,自己负责切面跟煮面,媳妇负责打下手。

哑巴叔走后,面馆的生意第一天,人气爆棚,卖了两百多碗,李强跟媳妇在打烊后数了数一天赚的钱,心里乐开了花。

在心里合计着,只要钱赚得多,到时候爹也不好说什么,虽然把哑巴叔赶走了。

第二天卖了一百多碗,虽然人还是一样多,但多数顾客吃了面后,都摇头表示,面条变味了,不是以前的味道。

李强只当是汤汁没有调好,并没有放心上。

第三天的时候,来店里的顾客就更少了,几十个顾客。

李强就纳闷了,自己的手艺跟爹都不相上下了,汤汁也调整了。

怎么顾客还少了呢?

第四天的时候,李掌柜回来了,当听到儿子把哑巴叔赶走了,大发雷霆。

“哑巴叔是我的弟弟,是你的叔叔,你把他赶走,这面馆就不要开了。”李掌柜生气地说道

李掌柜跟儿子说起了一个故事,以前我跟你哑巴叔一样是孤儿,一起流浪生活了很多年,还救过我的命。

后来遇到了你外公,收留我做上门女婿,并教我做面条,但我的条件是,收留我也得把你哑巴叔一起收留。

你哑巴叔的手艺在我之上,特别是捞面这一块,这些细面必须在片刻之间捞起,这功夫就厉害了。

这捞面把握不好,面丝容易糊,严重影响口感。

如果当初你哑巴叔开面馆了,就没有我们这面馆存在的可能了。

我们每天只卖九十九碗的规矩是为了照顾在这条街上的同行,有生意大家一起做,不然同行都会做不下去。

快去把哑巴叔找回来,今天是初一,哑巴叔准又去寺庙捐香火钱了,你哑巴叔每个都会把自己的伙计费捐给寺庙。

做生意跟做人一样,我们这面馆的仁义面馆还是大伙起的。

来这里吃面都是老主顾,口碑就是这样攒下来的。

标签:善良因果

热门阅读